MBR膜分離操作的優化方法
1、低水通量過濾
系統正式運行前,應先通過試驗確定本系統zui佳的錯留速度,以及此條件下的臨界通量值。在臨界通量下運行,不僅可以降低濾餅層阻力,且可通過反洗去除可逆污染。一旦超過臨界通量,跨膜壓差增加迅速且不穩定,此時再降低通量,形成的污染是部分不可逆的。
2、合理的曝氣
在MBR中,曝氣的目的除了為微生物供氧以外,還使上升的氣泡及其產生的擾動水流清洗膜表面和阻止泥餅聚集,以保持膜通量穩定。但曝氣過大時,會導致膜表面沉積的顆粒粒徑減小,使濾餅的結構更加致密,從而使膜過濾阻力增加。相反的曝氣量過小,擾動削弱,污染也會加重,因此,要選擇合適的曝氣量。
曝氣可以降低膜的可恢復和不可恢復阻力。有關研究表明,曝氣能增加處理出水的流量,且在出水量較小時效果明顯,在出水量較大時效果不明顯。
由于曝氣可以增強液體流動在膜表面形成的剪切作用,能使出水通量在一定范圍內增大。
3、間歇操作
采用間歇抽吸操作模式指在通過定期的停止膜過濾,以使沉積在膜表面上的污泥在曝氣所造成的剪切力作用下從表膜表面脫落下來,使膜的過濾性能得以恢復。一般抽吸時間越長,懸浮固體在膜表面的積累程度越大;停歇時間越長,膜表面沉積污泥脫落越快,膜過濾性能恢復也就越多。間歇抽吸主要由抽吸加上反沖洗和抽吸加上曝氣兩種方式。采用的抽停時間也因膜材料、膜組件型式及運行條件等各種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絮凝劑的種類
按照化學成分,絮凝劑可分為無機絮凝劑、有機絮凝劑以及微生物絮凝劑三大類。無機絮凝劑包括鋁鹽、鐵鹽及其聚合物。有機絮凝劑按照聚合單體帶電集團的電荷性質,可分為陰離子型、陽離子型、非離子型、兩xing型等幾種。
按來源可分為人工合成和天然高分子絮凝劑兩大類。
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根據無機絮凝劑和有機絮凝劑性質的不同,把它們加以復合,制成無機有機復合型絮凝劑。
微生物絮凝劑則是現代生物學與水處理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當前絮凝劑研究發展和應用的一個重要方向。
如何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量
剩余污泥是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分解氧化污水中有機物的同時,自身得到繁殖和增值的結果。為維持生物處理系統的穩定運行,需要保持微生物數量的穩定,即需要及時將新增長的污泥量當做剩余污泥從系統中排放出去。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應大致等于污泥每日的增長量,排放量過大或過小都會導致曝氣池內MLSS值得波動。具體排放量控制方法有:
(1)用MLSS控制排泥
用MLSS控制排泥,可按公式Vw=V(MLSS-MLSSo)/RSS確定。其中Vw為要排放的剩余污泥體積(m3);V為曝氣池容積(m3);MLSS為實測值(g/L);MLSSo為要維持的濃度值(g/L);RSS為回流污泥濃度(g/L)。用MLSS控制排泥量時,應在控制總的排泥量的前提下,盡量連續排泥或平均排放,此法適用于水量變化不大的污水處理廠。
(2)用F/M控制排泥
F即污水中的有機物量,M即池中的污泥量。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運轉中無法控制流入污水的BOD5濃度,也無法控制進水流量,為了保持穩定的BOD5負荷,只能控制曝氣池內污泥總量,通過增加或減少排泥量來控制BOD5的負荷,但這種方法不是單純的將污泥濃度保持恒定,而是通過改變污泥濃度,是F/M基本保持恒定。該法適用進水隨之波動較大的情況或進水中含油較大量工業廢水的情況。該方法使用的關鍵是根據污水廠的特點,確定合適的F/M值。F/M值應根據污水的溫度做適當的調整,當水溫高時,F/M值可高些;反之可低些。當進水的難降解物質較多時,F/M值基本恒定,如一周或一月的平均值。計算F/M時,要用到進水的BOD5,需要5天才能測出,為盡快測得入水的有機負荷,可采用COD估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