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濾膜污染的防治措施
超濾膜污染主要原因是濃差極化形成的凝膠層和膜孔的堵塞開始。
(1)改變膜結構和組件結構,可有效的將顆粒截留在膜表面,避免了顆粒進入膜孔內部,從而減少了膜孔的堵塞。
(2)采用親水性超濾膜可減少蛋白質顆粒在膜表面的吸附,從而減少對膜的污染。另外,由于待分離的料液多帶有電荷,采用負電荷的超濾膜殼可有效減少顆粒在膜表面的沉積,有利于降低膜的污染。
(3)采用絮凝沉淀、熱處理、PH值調節、加氯處理、活性炭吸附等手段對料液進行預處理,可降低膜的污染程度。
(4)提高料液流速可防止濃差極化,一般湍流體系中流速為1~3m/s,在層流體系中通常流速小于1m/s。卷式組件體系中,常在層流區操作,可在液流通道上設湍流促進材料,或采用振動的膜支撐物,在流到上產生壓力波等方法,以改善流動狀態,控制濃差極化,從而保證超濾組件的正常運行。
(5)操作溫度主要取決于所處理料液的化學、物理性質和生物穩定性,應在膜設備和處理物質允許的zui高溫度下進行操作,可以降低料液的黏度,從而增加傳質效率,提高透過通量。
(6)隨著超濾過程的進行料液的濃度在zui高,邊界層厚度擴大,對超濾極為不利,因此對超濾過程主體液流的濃度應有一個限制,機zui高允許濃度。
如何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量
剩余污泥是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分解氧化污水中有機物的同時,自身得到繁殖和增值的結果。為維持生物處理系統的穩定運行,需要保持微生物數量的穩定,即需要及時將新增長的污泥量當做剩余污泥從系統中排放出去。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應大致等于污泥每日的增長量,排放量過大或過小都會導致曝氣池內MLSS值得波動。具體排放量控制方法有:
(1)用MLSS控制排泥
用MLSS控制排泥,可按公式Vw=V(MLSS-MLSSo)/RSS確定。其中Vw為要排放的剩余污泥體積(m3);V為曝氣池容積(m3);MLSS為實測值(g/L);MLSSo為要維持的濃度值(g/L);RSS為回流污泥濃度(g/L)。用MLSS控制排泥量時,應在控制總的排泥量的前提下,盡量連續排泥或平均排放,此法適用于水量變化不大的污水處理廠。
(2)用F/M控制排泥
F即污水中的有機物量,M即池中的污泥量。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運轉中無法控制流入污水的BOD5濃度,也無法控制進水流量,為了保持穩定的BOD5負荷,只能控制曝氣池內污泥總量,通過增加或減少排泥量來控制BOD5的負荷,但這種方法不是單純的將污泥濃度保持恒定,而是通過改變污泥濃度,是F/M基本保持恒定。該法適用進水隨之波動較大的情況或進水中含油較大量工業廢水的情況。該方法使用的關鍵是根據污水廠的特點,確定合適的F/M值。F/M值應根據污水的溫度做適當的調整,當水溫高時,F/M值可高些;反之可低些。當進水的難降解物質較多時,F/M值基本恒定,如一周或一月的平均值。計算F/M時,要用到進水的BOD5,需要5天才能測出,為盡快測得入水的有機負荷,可采用COD估算法。
活性污泥的凈化污水過程
(1)絮凝、吸附過程
在活性污泥內,存在著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核酸等組成的生物聚合體,這些聚合體是帶電的,因此由這些聚合體組成的絮凝提與污水中呈懸浮狀和膠體狀的有機污染物接觸后,就可使后者失穩、凝聚,并被吸附在活性污泥表面。
(2)分解、氧化過程
被活性污泥吸附的小分子有機物能夠直接進入細菌體內,而大分子有機物須在細菌分泌的水解酶作用下水解呈小分子,然后再透過細胞壁進入到細菌體內。這些進入細菌體內的有機物,再在胞內酶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應,被氧化為無機物并釋放出能量。于此同時,微生物利用氧化過程中產生的一些中間產物和呼吸作用釋放出的能量來合成細胞物質,使自身不斷生長繁殖。
(3)沉淀與濃縮過程
這一過程是利用了活性污泥良好的沉降性能,使水很容易地與污泥分開,終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