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膜組件取代傳統生物處理技術末端二沉池,在生物反應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濃度,提高生物處理有機負荷,從而減少污水處理設施占地面積,并通過保持低污泥負荷減少剩余污泥量。主要利用沉浸于好氧生物池內之膜分離設備截留槽內的活性污泥與大分子有機物。膜生物反應器系統內活性污泥(MLSS)濃度可提升至8000~10,000mg/L,甚至更高;污泥齡(SRT)可延長至30天以上。膜生物反應器因其有效的截留作用,可保留世代周期較長的微生物,可實現對污水深度凈化,同時硝化菌在系統內能充分繁殖,其硝化效果明顯,對深度除磷脫氮提供可能。
工藝說明:
MBR是膜分離技術與生物處理法的高效結合,其起源是用膜分離技術取代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進行固液分離。這種工藝不僅有效地達到了泥水分離的目的,而且具有污水三級處理傳統工藝不可比ni的優點:
1、高效地進行固液分離,其分離效果遠好于傳統的沉淀池,出水水質良好,出水懸浮物和濁度接近于零,可直接回用,實現了污水資源化。
2、膜的高效截留作用,使微生物完全截留在生物反應器內,實現反應器水力停留時間(HRT)和污泥齡(SRT)的完全分離,運行控制靈活穩定。
3、由于MBR將傳統污水處理的曝氣池與二沉池合二為一,并取代了三級處理的全部工藝設施,因此可大幅減少占地面積,節省土建投資。
4、利于硝化xijun的截留和繁殖,系統硝化效率高。通過運行方式的改變亦可有脫氨和除磷功能。
5、由于泥齡可以非常長,從而大大提高難降解有機物的降解效率。
6、反應器在高容積負荷、低污泥負荷、長泥齡下運行,剩余污泥產量極低,由于泥齡可無限長,理論上可實現零污泥排放。
7、系統實現PLC控制,操作管理方便。
1.占用空間少。地下污水廠不需要考慮綠化帶及隔離帶等要求,故占地面積較小。如日本神奈川縣葉山鎮地下污水處理廠占地面積僅是地上污水處理廠占地面積的1/3. 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站)設計中,考慮到地下空間和投資的限制,構筑物設計都比較緊湊技術上也盡量采用占地面積小的處理工藝。
2.噪音污染小。地下污水處理廠的主要處理設備均位于地下,許多機械的震動和噪聲對地面建筑和居民基本沒有影響,有效地防止了噪聲對周圍居民工作生活的影響。
3.臭味污染小。由于處于地下全封閉管理,地下污水處理廠可以對產生的臭氣進行quan面處理,對環境和周邊居民生活不產生任何影響。英國的伊斯特本新奇地下污水處理廠雖然位于繁華的街道與海灘之間,但未對本區自然景觀及居民生活產生任何不利影響。
4.溫度較恒定。地下污水處理廠由于處于地下,除受進水水質的影響外,今本上不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地下常年溫差相較于地面溫差要小,有利于各種生物處理工藝的運行。
5.環境適應能力強。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可以用在各種不同環境中,在地理氣候差異較大的中國南北都能適用,環境適應性強,且設備損耗較于地面污水處理設備小,經久耐用,有著良好的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
污水的生物處理
生物處理就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氧化有機物這一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創造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的環境,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以提高其分解氧化有機物的效率的一種污水處理方法。所有的微生物處理過程都是一種生物轉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機污染物可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內進行兩種轉化:一是變成從液相中溢出的氣體,二是變成剩余生物污泥。在生物反應中,微生物代謝有機污染物并利用代謝過程中所獲得的能量來供細胞繁殖和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好氧條件下,微生物將有機污染物中的一部分碳元素轉化為CO2,厭氧條件下則將其轉化為CH4和CO2。然后,這些氣體從液相分離出來,同時微生物得到增殖,增殖的絮凝狀xi菌細胞成為剩余污泥。
生物處理分為好氧、缺氧和厭氧等三類。按照微生物的生長方式可分為懸浮生長、固著生長、混合生長等三類。